【杏坛芳华】马振君:科研育人,伯乐中的千里马

来源:文学院

编辑:邵婷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

【编者按】金秋九月,杏坛飘香。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特别策划并推出“杏坛芳华”系列优秀教师报道,以此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马振君,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副教授,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获评四川省“优秀教师”“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内江市“甜城文化名家”“最美文旅人”提名,内江师范学院“首届科研十佳”“首届领军人才”等荣誉,并获内江师范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截止目前,他已申报成功的纵向科研项目6项,涵盖了国家、教育部、省、厅、校级等各个级别;横向校地合作项目3项;发表论文21篇,著作15部:内部出版4部(横向项目成果);公开出版11部,其中有4部在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

一马当先:深耕课堂,以创新点燃求知火种

2015年博士毕业后,马振君以“分秒必争”的姿态投入教学。从教案设计的逻辑推演到课堂互动的节奏把控,从知识难点的精准拆解到语言表达的反复打磨,他利用"枕边、厕上、路中"的碎片时间反复推敲,课后即时标注课堂问题并优化调整,将每一堂课都淬炼成"精品"。

针对本科生头疼的“近体诗拗救”难点,他创造性编创两首简明歌诀,结合自创诗例与古人吟诵法,生动还原古诗韵律之美,相关教案被学校《西部教育》刊为经典。2016年,他凭借创新教学获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赛课文科组一等奖。

为破解文献学“纸上谈兵”的困境,他将课堂搬到翔龙山摩崖石刻前,带学生实地识读古文字、触摸文化肌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厚重。课后,学生们从知行合一、文物保护等多维度写下近4万字感想,师范生更从中获得“用文献服务地方”的新启发。学生连年评教第一,2018年获评“四川省优秀教师”,正是对他教学能力的最高认可。

马不停蹄:醉心科研,以笃行赋能地方文化

教学之外,马振君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深耕科研。2018年,马振君获内师首届“科研十佳”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四川省第十三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2年获内江市“最美文旅人”提名,2023年当选“甜城文化名家”。

2015年起,他向国家社科项目发起冲击,首年失利后愈挫愈勇,2017年终获立项并于2022年以“良好”结项,同期各级项目均以“免检”或“优秀”结项。2016年,他受中华书局委托整理《王若虚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之一),以此获批四川省教育厅哲社重点项目,成果于2017年出版并参评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后,中华书局相继推出其《师友渊源录》(获省第二十次社科成果三等奖)、《孙星衍集》(预计2025年末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签约《孙星衍年谱》(2026年出版)。

作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与守护者,他主导设计了“内江古文献丛刊”地方文化工程,为搜集资料遍访市政协文史委、各县区史志办及国图、上图、川大等重点图书馆,随身携带全国各大图书馆读者证,除了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假期都在图书馆度过。

2019年,他因头皮肿瘤住院手术,术前仍坚持赴成都查阅关键资料,术后不顾医嘱次日返岗,得知病理结果为良性后仅淡然道:"《丛刊》未完成,阎王爷不会收我",便继续埋首古籍整理。至2025年,该丛刊子项目《内江古方志》已完成11部整理,其中3部(2本)获四川省社科古方志类优秀成果奖,成为传承汉安文脉的重要文化工程。

龙马精神:匠心育才,以传承照亮青春征程

"大学生要尝试科研,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马振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将科研实践深度融入教学,自2013级起,先后指导二十余名学生以地方文献为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其中陈镜西《内江市区佛寺石刻古文献初考》获评优秀并刊发于《西部教育》,《内江翔龙山龙池石刻释考》获校园科技节一等奖并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学生陈镜西感慨:"马老师在科研方面非常严谨认真,而马老师的很多科研经验也对我有很大帮助。"

2018年起,他开设“文献学与地方文献整理”课程,将“内江古文献丛刊”项目与教学深度融合,带学生到古籍部实地观摩。2019年,指导2017级陈世海、文庆等4名学生以“(乾隆)《隆昌县志》点校”“(光绪)《威远县志》点校”获国家、省级大创项目立项,并自筹经费资助成果出版(分获省社科方志类一、三等奖)。疫情期间,他与学生夜以继日核校,电脑24小时开机答疑,却婉拒“挂名一作”:“学生发展优先,我不后悔。”

他常说:“教育是耳濡目染。”文学院前院长刘云生曾观察到:毕业生合影时,唯有马振君“西装整齐,视合影为重要仪式”——细节中彰显对职业的敬畏。这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学生:2014级唐静、曾雨绮因受其启发考取古典文献学、语文教学论硕士;选调生陈镜西在工作之余,仍以扎实文献功底申报广安市哲社项目并致信求教。

此外,他牵头主持“科研与教学融合”教学沙龙,带领古籍所青年教师团队申请国家、省、厅、校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8部,构建起科研育人的人才梯队。

从三尺讲台的精彩讲授,到古籍深处的潜心钻研;从青年学子的悉心栽培,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弘扬,马振君以"甘坐冷板凳"的坚守、"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生动诠释了"科研育人"的深刻内涵。他用行动证明:一位优秀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精准传递,更在于对学术的赤诚热爱、对学生的深情守护——这正是一位"伯乐"对"千里马"最温暖的托举与最生动的注解。

初审:周艺、兰心毓    复审:刘鹏    终审:陈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