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芳华】张志勇教授生物化学课程团队: 秉承教育家精神,“生”智聚力“化”德育人

来源: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法制办)、党委统战部

编辑:邵婷

发布时间:2025-09-10 点击: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专题采访了生物化学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以此发挥优秀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育人初心,深化教学创新,培养更多符合国家与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理念引领,系统革新育人大格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标准化环节。”张志勇教授在谈及教学改革时强调。随着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团队以前瞻视野率先推进教学改革,聚焦学生的成长特质与发展需求,创新构建适配性教学模式。团队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学银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实施对分课堂、BOPPPS等多元教学方法,借助‘知识图谱+AI’赋能课程体系重构,推动资源整合和智慧化教学,实现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系统变革,为人才培养注入创新动能。

在张志勇教授的引领下,团队紧扣"课程引领强基础、平台支撑强实践、协同驱动强创新"的改革思路,系统开展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学术育人,成功构建了“铸魂、筑基、强能”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经验。

成果丰硕,多维赋能见实效

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教学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校内教学科研平台,持续推进课程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模式,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育人成效亮点纷呈:团队先后培养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等一批先进典型;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奖2项、省级金银铜奖40余项;在“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省级奖20余项;师范生教学能力比赛省级二等奖以上20余项;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创项目30余项;指导学生参与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近50项,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和“创青春”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

“我们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价值引领铸魂、知识传授筑基、创新训练强能,构建师德、学术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张志勇教授介绍道。团队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系统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历经多年实践已实现系列关键突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成果丰硕:2021年和2022年分别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案例获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线上课程于2022年入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服务80余所高校,累计选课逾7600人,示范辐射效应显著,成为课程建设的典范。

课程团队主持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生物化学课程案例入选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

传承创新,潜心治学树典范

团队高度重视传承与创新,通过“以老带新”全面提升教学与学术能力。定期开展教研会议,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改和教学竞赛,成效显著:张志勇教授带领团队获四川省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三等奖;徐丹丹老师获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比赛三等奖;彭慧娟老师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付伟丽老师指导学生多次荣获华文杯特等奖、一等奖,团队累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教材3部,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及多项省级教改项目,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展示优秀微课三等奖

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教程》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课程负责人多次受邀在四川省师范专业认证培训会、川渝生物科学联盟研讨会作课程建设专题报告,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经验获同行与教指委专家高度认可。《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团队相关育人成果,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张志勇教授带领下,团队始终秉持“党建引领、潜心治学、精心指导、传承创新”的发展路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化课程体系,开创“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的新范式。未来,团队将继续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扎实、能力卓越的教学团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文:彭慧娟 黄倩 肖佳倚

初审:邵婷    复审:刘鹏    终审:陈湘